thefirstSD.jpg
圖片來源: 井上雄彥老師twitter.

對一位生於90年代曾經夢想成為職業籃球員的亞洲少年來說,
灌籃高手這部漫畫意味著甚麼?
我想,是相對NBA來說更貼近現實的籃球活動描寫.
是代入自己揮灑青春,毫無後顧之憂追逐夢想的學生生活集大成.

那麼,經過了約20載的等待,
井上老師親自監製導演的電影又是如何詮釋,
才能既與之前的漫/動畫劇情走向保持一致,
卻又能跳脫以往較過時的籃球賽事敘述呈現方式呢?

前言:
在寫觀後感與回答問題前,首先釐清標準.
根據自我身分與視角的不同,往往會呈現如同光譜/光暈或重疊或分歧的見解,
不是所有論點上都有非黑即白的對錯.

視角切入有喜歡動漫或灌高的動畫角度,有另一半想看單純陪看的吃瓜角度,有喜歡籃球的運動員角度等;
這些就像光暈不但可細分成更多不同的視角(例:喜歡灌高但對籃球沒特別興趣等...),也可能產生重疊或矛盾的論點.

所以再簡單舉例來說:
吃瓜看熱鬧的觀眾可能會覺得宮城故事線顯得很多餘,降低或打斷主軸的刺激性.
然而對於很單純喜歡灌高的觀眾來說,宮城過去的故事不但影響現在的決定,每個人物也終於有了完整的描述;
世界觀不再只是像立體書一樣只有櫻木等少部分人物是立起來,其他配角則都只是2D的背景圖片.
同時,上述相斥的兩者卻都可以覺得老師找新的配樂,賦予作品新生命亦或降低了當年青春的悸動感想並不衝突.

簡單闡述完心中的天秤後,以下會分成8面向逐一分享個人的觀後感.
那麼就讓我們開始吧!


image-10.png
圖片來源: 官方預告截圖.

1. 聲優/配樂選擇:(7.5分/7分)
這次日配找的聲優老師與之前的動畫版不同,個人感覺對觀影體驗影響不大,
不過小弟的妹妹算熱愛日本動漫,所以她覺得某幾個角色對白表現相對稍有出戲,但整體也瑕不掩瑜.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櫻木的聲優小弟第一次看時調調感覺與原聲優詮釋的大相逕庭,
然而二刷時反倒覺得這樣的詮釋與台詞搭配帶出了櫻木更為細緻的內心層次,
表現其粗線條大開大闔卻帶有對籃球和賽況各種細節倍加細心呵護的層次感.
至於中配由於尚無觀看,僅據說是懷舊意味較濃厚,於此不再贅述.

配樂選擇方面,沒有選擇經典的"好想大聲說愛你&直到世界的盡頭&我只凝視著你&捕捉閃耀的瞬間",
"誰也不能阻止我&My Friend&無窮盡的結"(這幾首也很好聽,只是個人比較無感)
一首都沒有收錄著實感到可惜.
但也因此感受到井上老師想建立不同於以往較為青春恣意揮灑,滿懷熱血的氛圍,
改以強調分秒必爭,節奏分明的搖滾主題/插曲/片尾撐起整場比賽的基調.
這也與劇情走向互相呼應,彷彿在告訴著觀眾,
"不要期望出現無關籃球的主題(晴子/櫻木軍團的愛情/友情),
也不要期望充斥太多懷舊的場景,這部電影是獻給所有喜歡純粹籃球的你們!"


主題曲: The Birthday-LOVE ROCKETS, 個人對這首歌較無感,可能是無法理解歌詞的意境且不是搖滾樂迷的關係吧.
片尾曲: 10-FEET–第零感, 雖然也是搖滾類,但節奏輕快,也能代入比賽推進時球員強大的意志力與速度感和張力.
雖然配樂選擇,井上老師展現了不依靠賣弄情懷行銷的高風亮節,歌曲也的確臨場感不賴,
只是說到底,假若以前的經典能重新混音或以鋼琴等樂器重新演繹或獻聲5秒或當成彩蛋穿插於電影中,相信許多觀眾也會拍手叫好.
只是我想,這或許就是井上老師對作品詮釋的堅持吧~


螢幕擷取畫面 2023-01-25 023952.png
螢幕擷取畫面 2023-01-25 024021.png
螢幕擷取畫面 2023-01-25 025210.png
圖片來源: Tatler: THE FIRST SLAM DUNK劇照./SB Nation: NBA 2K23遊戲畫面.

2. 動畫風格/動作捕捉:(8.5分)
在看到預告時,的確意外的感到崩壞(如上圖一),畢竟與漫畫與動畫的呈現天差地遠,
少了漫畫精密的筆觸與分鏡,失去了速度感與想像空間;
少了動畫當時因技術不足卻反而雋永的2D平面感,失去了從漫畫直接搬到螢幕的趣味性;
整個預告,角色就像在看別人打2K籃球遊戲的模組般生硬.
然而進到了電影院,卻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動態呈現展現了如同2K遊戲模組動作方面的流暢,
卻沒有遊戲3D模組至今仍無法解決的物理不自然(球衣擺動/陰影表現)(如上圖三),
利用補上漫畫獨有移動時的線條(如上圖二)與日本專長的2D CG製作技術配合,
恰好的彌補了3D CG速度感不夠與部分上述的物理不自然
.

那麼為何在小弟心目中這個項目還是只有8.5分呢?
1分扣在了球衣陰影與擺動在靜態時仍然無法擺脫CG化不自然的果凍感.(可能太燒經費或技術上還不能突破?)
也有人評價人物表情較僵硬,但小弟自己回想後是沒有特別這樣的感受.
另0.5分扣在猜測是礙於經費/井上老師想聚焦在球場上,
場外的觀眾與替補席的動作呈現相對潦草/空泛,不過這頂多稱為小小的不完美吧.
整部電影整體在畫面呈現上切換自然,既保有3D CG動作行雲流水的流暢,也保有平面每一幀美如畫作的優美.


FWqEN6fUEAAiv4y.jfif
圖片來源: 井上雄彥老師twitter.

3. 劇本選擇/節奏:(9分)
選擇宮城良田作為穿插漫畫最終章的主角,
就好比以如鷹眼等非最受歡迎的復仇者當主軸呈現漫威終局之戰電影.
難免會懷疑似乎不夠襯托最磅礡的重頭戲,那為何還要宮城當叫好不叫座的核心呢?
1-也是先發五人之一的宮城地位提升至與其他四人平起平坐.
2-最少著墨,發揮空間最大.
3-身材條件最為平凡,全國大賽大物齊聚下,普通人突破困境的心境代入感,現實感最重.
4-標題有關?(為個人猜測,後面再詳述)
既然前面都再再說明井上老師可能更情願以獻禮方式回饋老讀者/運動員,
那避免選擇那些一言不合就扣籃天才高中生們的劇本,
選擇與大多數人條件差不多,最後靠意志力與努力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宮城做主角也就合情合理了.

節奏的展現也有許多觀眾略有微詞,
不能否認的確刺激的球賽與宮城的家庭故事線穿插超過6~7次以上,
數度造成緊張的球賽或共感累積宮城情緒被打斷,
然而這也是以著墨較少的宮城為主角無可避免的非戰之罪.

假設1-大幅減少甚至刪除宮城家庭戲份: 不但降低了上述激勵普通人的代入感,
而宮城因此繼續做為櫻木等人的背景式配角,仍被晾在一邊,
且如此與自行看漫畫原著或觀看一場刺激的NBA球賽差別性就不大了.
假設2-將宮城戲份盡量集中於特定時段,避免來回穿插: 
個人認為這會造成電影的斷層化,雖然分割開來就不會有被打斷情緒的風險,
卻很容易給人"宮城是宮城,球賽是球賽"的分裂感,
也相對較無法在各種關鍵決策時刻時,同感宮城當下的徬徨/壓力/悲傷等情緒.
所以總而言之,山王之戰是影迷20年的期待不能動,宮城當主角是井上老師的堅持也不能動,
那麼,無論如何難免都會遭到評判,就只好選擇權衡後取其輕了.


FWu88hrVEAAxTT4.jfif
圖片來源: 井上雄彥老師twitter.

4. 球賽內容展現:(8.5分)
我認為球賽內容和走向原則上是非常合理精彩且現實上可能發生的,
然而卻看到許多人抨擊電影認為不合理或各種原因覺得難看,
這是個人雖給予尊重卻最感到不認同的環節,
但容以下闡述我的觀點,歡迎理性討論.

雖然井上老師有說到"希望無論有無看過之前的動漫,都能享受這部電影".
但現實上,相較有看過之前的作品的觀眾絕對會比沒看過的更能投入理解情境/角色心境.
就像我們知道MJ很強主宰NBA整個90年代,
但現今25~35歲的球迷絕大多沒長期追蹤到他巔峰時期的轉播,
理所當然情感上更傾向支持從小看到大,一路成長的Kobe或LeBron等千禧年後球星.
所以沒看過灌藍高手原作就不要不切實際抱有電影會是心目中神作的錯誤期待.

再來是質疑球賽的合理性,舉凡:
"是作者強開掛,劇情殺,才讓很明顯實力不對等落後那麼多的主角球隊翻盤?"
"宮城下半場一被全場壓迫與陷阱防守就掉球,根本不配縣級優質控球?"
"其他三人(扣除發球者)站在那不接應等球掉,籃球觀念在哪裡?"
"安西教練為何直到被打16-0才叫暫停,正常過不了半場2~3次就應該叫了吧?"
"赤木被河田守死,還三番兩次硬要內線強打,這樣能稱神奈川第一中鋒?"
"流川被被澤北打爆就腦衝不斷單挑,湘北的單打核心這麼無腦?"
"山王堂堂全國級強權拿不出辦法守住20分的優勢?"

而我的解讀:
在不討論初始設定就比較有想像空間的日本高中生到處扣籃的情況下.

1-電影中球賽本來就不可能每個攻守回合都很精采並都畫出來,
就連卡特教頭電影也沒有這樣拍(Kobe Doin' Work紀錄片除外),
而一被壓迫就掉球,無限單打等失去冷靜的行為自然也不可能是每回合都連續發生.
即使是流川或赤木的連續腦衝單打,在畫面中只有看到最多連續3回合發生;
我們在野球場也常常遇到單打很強但沒球場觀念的好手,
這類球員進入五五半場陣地戰,他不願信任隊友也沒有那種全場視野,
一遇到包夾或補防往往只會強攻也就很好守了,更遑論自尊心很高的高中生,
所以使某些觀眾產生上述的質疑,只是因被作者省略許多較為平淡的回合導致.

2-退一步來說,單就下半場真的因全場壓迫導致掉球被反快攻,
連續失20分大概就是每回合5~7秒,8~10回合,
不停錶的情況下,總計也不過2~3分鐘的事.
別說學生籃球員了,職業球員短時間內連續失誤4~5次且對方都有把握住的話,
2~3分鐘拉一波20-0之類的攻勢實務上絕對可能辦得到.

3-在現實球賽中不被看好的蝦米球隊扳倒大鯨魚也是屢見不鮮,尤其是在學生層級的籃球賽,
雖然大部分是像1992年奧運美國對陣安哥拉上半場差距48分,等級落差太大直接繳械;
但我們也見證過很多次驚天大逆轉的戲碼,
像是同樣打上下半場制的NCAA去年冠軍賽就發生了堪薩斯大學上半場落後15分,
最後逆轉北卡大學奪冠的實例.(同樣上下半場20分鐘,進攻時限30秒)

4-山王即便是全國第一高中球隊肯定也不是穩定無敵的,畢竟還是學生球隊.
第一,澤北就算是日本第一高中生,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也不可能每回合都成功打爆對位流川(或突破包夾).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全員太有自信,
沒有情蒐湘北被雜誌評為C級的球隊,以致於面對櫻木這無法被預測的雙面刃,
整場都是兵來將才來擋,沒有事先預演的被動態度等等...

再加上一點畫面可能沒出現的運氣因素,這場球賽大部分並沒有過於不合理的劇情殺.

5-唯一小弟能想到的稍微不合理的地方,
不是三井體力不支卻還能3分球10投8中(對於射手來說,雖然機率很低但仍然還是有可能發生),
而是即使山王知道其體力劣勢,卻無藉瘋狂錯位換防進攻已經無力防守的三井.

6-解釋安西教練的暫停疑問必須要看時間序,
在此我重新回顧原作幫大家整理,就知道其實安西教練的決策還是合理的,
只是或許電影節奏太快或是有所省略,所以才產生是否bug的疑慮:

球賽分上下半場各20分鐘,半場開賽重新跳球,每波為30秒進攻時限,半場每隊只能喊2次暫停.
山王下半場先跳球到球權並投進3分(從領先2分變落後1分,下半場過10秒)=>
湘北被連續緊迫盯人兩回合(被1抄截失2分,1撞人失球權)=>
畫面來到山王進3分球(落後10分,中間山王一球2分沒畫入,下半場過2分鐘)=>
湘北再被緊迫盯人失誤(被1抄截失2分,落後12分,下半場過2分20秒)=>
湘北再被緊迫盯人失誤(此時安西教練請求暫停)
(被1抄截失2+1分,落後14分尚未罰球,下半場過2分37秒)=>
暫停&罰球後,湘北突破全場盯人防守,但仍無法得分=>
山王兩波進攻獲取2+1&2分(落後20分,下半場過4分15秒)=>
山王再攻進1球,期間湘北流川1單打無效,赤木1~2單打無效,三井體力不支...
(此時安西教練請求最後1次暫停,無死球未進入暫停)(下半場過7分48秒)=>
流川1單打無效,澤北反快攻得2分(落後22分,下半場過8分40秒,進入暫停)=>
櫻木換下,流川1單打無效,澤北再反快攻得2分(落後24分,下半場過8分59秒,死球櫻木重新換上)

最爭議的情況都在以上了,宮城失誤次數爭議(4~5次),
暫停時機爭議(4~5次未過半場請求;無法得分且無法阻止失分3~4回合用掉最後一次),
流川單打數量爭議(3~4次),赤木單打數量爭議(1~2次),請查收.



Fi9nm73VsAI5L2z.jfif
FijJN9CUUAA2I4m.jfif
圖片來源: 井上雄彥老師twitter.

5. 人物刻劃描寫:(8.5分)
宮城在這部電影貫穿整個17年的人生與價值觀因此立體了起來就不必多言.

反倒櫻木看似菜鳥非常規的跳上看台自信宣言鼓舞了全隊,
對赤木拜觀音使他重新專心於球賽而非拘泥於與河田的對決,
對三井的搶先撲球並呼其閃開,間接表示注意到其狀態,降低其體力負荷與受傷風險,
對流川雙方刀子嘴豆腐心互相關心鬥嘴的對白,
也間接讓流川想通傳球可增加對手預判的難度並願意傳球,
再再顯現櫻木過人的球場觀察力並能細心的用不同方式正確傳達給隊友們.
因此,櫻木至少在球場上絕對不只是外表糙勇的粗神經.

同時櫻木屢次藉由聽取安西教練的教誨與互動並貫徹執行,視籃板球為生命全心全意的爭搶保護著,
若加上動漫版一週20000顆球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跳投訓練,這絕對是深愛著籃球的表現.
根本不需藉由原作中晴子從觀眾席跑至場邊關心,櫻木對其告白"非常喜歡(籃球...被省略)"那段來外顯呈現.
*對照組:小弟最痴狂於訓練時也不過每天投進200+球中距離,每週4天,持續一整個暑假,雨天除外.
所以雖然有些人覺得不應刪除此段,但對籃球人來說,這既符合場外人士不得隨意來到場邊的現實,也讓籃球沒有被愛情轉移焦點.
也因此晴子的戲份被削減固然有點可惜,卻也使我更加深信井上老師肯定希望這部電影是完全專注於籃球的.

至於其他配角的戲份描寫,大多只用致敬短出場方式帶過,
為了能讓沒看過原作的觀眾不會產生太多疑問安心觀影,也礙於電影時長,不得不忍痛割捨.
三井等其他主角的戲份占比還算得宜,
整體而言只有三井"我是永不放棄的男人"這台詞被刪除是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
或許井上老師覺得太矯情或不知在對誰說才決定刪減吧.

另外安西教練揮拳喝采瞬間與球賽當時狀況被分成兩個不同時出現的畫面,
稍微降低了與教練球員同時激動的時機,略顯情緒不夠連貫.

流川櫻木擊掌瞬間的場景也有一點點已經期待很久的場景結果似乎不如預期磅礡,
也稍微導致有沒法把最激動的情緒帶進這個場景的感覺.

順帶一提,還有個人小小失望沒能帶出安田等湘北替補更為平凡小人物的背景故事,
可能電影時長有限,沉浸在井上老師灌籃高手的世界觀真的感覺時間過很快!


FW-ZtCRVEAAcwWl.jfif
圖片來源: 井上雄彥老師twitter.

6. 純粹籃球動作:(9.5分)
根據之前看過的井上老師訪談,
他這次致力於把20多年前因亞洲籃球觀念與技術尚不普及所畫出的動作,
盡力修改或補充以符合現在籃球較為協調合理的畫面呈現,
但也坦承若舉凡彈跳高度與屈膝角度或奔跑重心等一切完全遵照現實,
會顯得無法展現足夠的衝擊力,
所以決定還是多少需要一點誇張化提升張力.

其中最令小弟驚喜的是赤木在與河田賽中展現要位與腳步技巧的原創場景.
因為這是至少2005年後我看到某教學影片才知道的技巧(原始影片已找不到),
相信這動作即使在亞洲的職業賽場上,也應該至少是在連載後才逐漸被廣泛運用,
換句話說,這是井上老師在製作電影時才特別添加有在鑽研籃球的人才能了解的彩蛋.
**勘誤: 後來發現原作有呈現這個場景.

那以下我們就來稍微解析看到的這個動作到底是甚麼吧!
首先,小弟從小到大都是後衛的身高,所以即使二刷,
觀察到的都是所謂drop step的卡位/轉身腳步技巧.
但二刷時,一同觀影的朋友因較常接觸禁區的訓練,
所以他第一時間想起的則是duck in的要位空間觀念.
經過討論後,兩者都是對的解讀,若要為其定義的話,
duck in 有很多種方式,根據球場高低位與防守的反應做調整,
我們認為這畫面是眾多duck in應用裡drop step的腳步.
而drop step不但可用於要位,也可運用於轉身等清出空間的動作.
**勘誤2: 呈上,原作漫畫中的動作看起來,井上老師想表達的比較接近是duck in的運用.

螢幕擷取畫面 2023-01-31 032756.png
螢幕擷取畫面 2023-01-31 032828.png
螢幕擷取畫面 2023-01-31 033039.png
螢幕擷取畫面 2023-01-31 033005.png
圖片來源: youtube影片截圖(圖一/圖二)(圖三/圖四).

簡言之,我觀察到的是赤木在左邊禁區接球瞬間或之前,
將右腳倒插進河田的右側身後,接到球時順勢下球,
(若接球前右腳已先踩住,則不須下球,反之若無踩住且無下球而動左腳將視同走步,如影片),
並將左腳順時針往底線跨,可將河田卡在身後,
此時若有夠壯的身板,即可扛住後方的推擠,直接免責區起跳得分,
只是電影中雖然做出了漂亮的腳步,但因身體素質不如河田/河田故意失位製造陷阱,
起跳時赤木已在籃板底下,身後河田也沒被頂開,故沒有空間出手.

另外,參考朋友的論述,duck in 概念的運用說明,在此附上連結(內有影片).
總之,這一幕絕對是結合動漫與真實籃球的精彩彩蛋,
除此之外也還有許多精彩值得討論的籃球動作,非常過癮!
年輕素人籃球員也可藉此認識部分的籃球知識,值回票價!


Fa9ffiOUIAEWqid.jfif
圖片來源: 井上雄彥老師twitter.

7. 標題動機:(單純心得無評分)
雖然井上老師自述表達"希望觀眾像第一次看扣籃,第一次看灌高一樣."所以取名The First.
且很多人根據完成的時間與各種訪談,
推測老師覺得想做成心中接近完美的電影太累,太消耗時間.
未來很可能不會再有大銀幕的灌籃高手出現.

小弟認為,井上老師身為完美主義者,即便不是英文母語,
但應該有認知到first帶有第一意味,
一般來說,就會有the second或the last的出現,
若堅持只會有這一部電影,應取名the one/only或rebirth即可.
所以未來是否會製作以其他角色為主角的其他電影或動畫還是很讓我期待的.
不過也不能排除井上老師心中的第二是以另一種形式留存,
例如將上圖也很精彩的real,老師另一作品繼續創作下去等等...
抑或是出版商預留後路,以備往後老師願意繼續製作電影,
或老師願意授權其他擔當製作其作品也說不定.

總之,雖然並沒抱太大希望,
但依舊期盼著井上老師在未來能帶給曾經摯愛籃球的我再度感動的機會!
無論是何種形式.


FW0GhiSVEAAOBhz.jfif
FW5QNXcUYAIjxOF.jfif
圖片來源: 井上雄彥老師twitter.

8. 總評:(9分)
原作中青春就跟現實一樣留下了遺憾,而我們必須帶著它繼續過往後的生活,
人生從來不會因為受到挫折而停下等你站起來.
下一輪湘北並沒有繼續上演黑馬逆襲.
十日後的特別短篇中,
赤木至此轉而力拚升學,三井想找回失去的時光繼續追夢等等等...
而電影的結局,宮城家庭走出了過去的陰霾,並繼續努力生活迎接著未來的挑戰.

說到電影與原作帶給我們的啟發百百種解讀,因人而異,
本來寫了很長一篇結語,卻覺得實際上說有啟發那也太過於矯情,
好看的電影或作品其實不一定需要什麼教育意義或特定立場.

我單純喜歡籃球,單純喜歡灌籃高手,
我很享受這部電影兩小時的時光,那就夠了.

"你喜歡籃球嗎?"
"非常喜歡."



The Vino

arrow
arrow

    The V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